如果布哈林在当初的论战中获胜,那么苏联或许会成为一个农业为主、人民生活安定、乡村风光和谐美好的大国。其后,按照稳步的步伐完成工业化进程,最终带来苏联农业、商业与重工业的均衡发展,推动国家繁荣。不过,问题也正是出在这里——布哈林的理论,尽管看似富有理想,但却让苏联在40年代的战争中付出了沉重代价。
布哈林是苏联革命的早期参与者之一,和列宁一起从事革命活动,堪称布尔什维克的元老之一。十月革命后,布哈林作为布党中的头号理论家和“党内最大思想家”,被列宁任命为《真理报》主编,负责党的宣传工作,奋力为苏维埃政府呐喊助威。然而,长时间埋头于理论研究,让他渐渐失去了对复杂政治斗争的敏感,这为他日后的不幸结局埋下了隐患。列宁在临终时曾说:“布哈林是党内最伟大、最珍贵的理论家,但他却未完全领会辩证法的精髓。”这句话预示了布哈林在党内斗争中注定失败的命运。
1924年列宁去世后,苏共内部迅速分裂成了两个阵营:一个是以斯大林为核心的“铁三角”阵营,包含加米涅夫和季诺维也夫;另一个阵营是托洛茨基的追随者。最终,托洛茨基未能抵挡住斯大林的强大压力,最终被解除军权,逐渐退出了政治舞台。在这场权力争斗中,布哈林虽然同为苏共元老,却在初期选择站在了斯大林这一边,实际上是斯大林主动拉拢了布哈林。
展开剩余82%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斯大林最初的目标是铲除最大的竞争对手托洛茨基,而一旦成功之后,他便把目光投向了“三驾马车”中的加米涅夫与季诺维也夫。1925年12月,苏共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召开,讨论的焦点就是是否继续实施新经济政策(NEP)。作为坚定的农业支持者,布哈林坚持认为苏联应当继续推进新经济政策,优先发展农业,努力将苏联建设成一个富饶的农业大国,进而逐步实现工业化转型。
与布哈林对立的是加米涅夫和季诺维也夫,他们组成了反对斯大林的派系,主张停止新经济政策,并认为必须在农村开展阶级斗争,消灭富农;托洛茨基也持相似立场,主张加速工业化,提出“社会主义原始积累”的理论:他认为苏联可以将农村视为“工业化的殖民地”,通过抽调农业资源来加速工业发展。在他们眼中,农民只是为了工业化积累资本的工具。
这让布哈林愤怒不已,他无法接受这种对农民的剥削。他坚信自己与列宁提出的新经济政策是为了帮助农民脱贫致富,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气愤之下,布哈林愤怒地转向斯大林,要求他做出明确表态:“大林子,你怎么看?我们该怎么办?”
而斯大林的态度至关重要。布哈林的坚持是要发展农业,而斯大林则更加关注工业化的推进。尽管新经济政策帮助恢复了民生,刺激了经济增长,但对于苏联这样的国家来说,农业的局限性依然无法改变其“农业国”的本质。斯大林心里清楚,苏联要摆脱落后局面,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
然而,斯大林并没有立即展现出他对农业政策的抵制,出于当时政治博弈的需要,他勉强支持布哈林,暗中抑制其他反对势力。这个态度让加米涅夫一度愤怒不已,直言斯大林专制独裁,背离集体决策。而“三驾马车”的裂痕因此彻底爆发,矛盾加剧,最终他们一一被斯大林打败。1927年,斯大林清除掉了托洛茨基及其追随者,掌握了党内的绝对权力。
此时,布哈林依然是一个强有力的对手,但不久后,他因其始终坚持新经济政策而引发了新的矛盾。苏联粮食收购危机爆发,斯大林将其归咎于新经济政策,认为这培养了一批富农和农村资本主义者,导致市场失控。为了扭转这一局面,斯大林采取了极端措施,他亲自前往西伯利亚展开大规模的打击行动,对富农进行严厉清算,关闭了所有农村市场,并强行以“零元收购”的方式收购粮食和农具,不交余粮的农民一律被法办。
这一行为引起了布哈林的强烈反应,他质问斯大林:“你当初不是支持我的吗?怎么会突然转变态度?”斯大林冷笑道:“小林子,你只适合写写字,政治上的事你还不懂。”布哈林坚持反对斯大林的做法,认为这不仅压榨农民,还违背了列宁的原则,两人的矛盾彻底激化。
1928年7月4日,布哈林与斯大林展开了一场公开的辩论。在理论上,布哈林无疑占有优势,凭借扎实的知识储备,轻松碾压了斯大林。但若论政治斗争的手段,斯大林则远在布哈林之上,最终布哈林在这场斗争中彻底失败。1929年11月,斯大林彻底解除布哈林的职务,将他从苏联权力的核心中剔除。1938年,布哈林在大清洗中遭遇了可怕的命运。
回望历史,布哈林的理论尽管充满理想色彩,倡导农业先行,稳步发展农业以带动其他领域,的确是苏联理想中的发展路径。他的理论没有错,目标也是值得追求的——农业富裕之后,工业也会自然而然地得到提升,整个国家的各个领域会得到均衡发展。但问题在于,布哈林的方案是建立在和平与稳定的基础上,而苏联当时面临的是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强烈敌视与日益加剧的军事对抗,国家无法等待这么长的时间来实现这一目标。
而斯大林的选择则体现了他深刻的现实主义。他认为,苏联要在国际上站稳脚跟,必须通过重工业的快速发展来确保国防能力,只有加强军事力量,才能在日后战争中生存下来,保护国家免受外部威胁。
事实证明,正是斯大林推行的工业化路线,最终为苏联的二战胜利奠定了基础,也让苏联在世界舞台上重新崛起。
发布于:天津市嘉正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